中新网上海10月10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10日正式发布南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蓝图,该项目将通过捕捉高能(亚TeV到PeV量级)天体中微子来探索极端宇宙,为中国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加速构建中国完备的多信使天文网,推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
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小虎,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南海中微子望远镜实验”首席科学家徐东莲,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教授Vadim Grinenko亮相2023上海科技节科学红毯。
新一代望远镜为何纷纷扎进大海大湖的深水里?从“贝加尔湖实验”、“地中海望远镜”到“太平洋中微子实验”,再到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南极“冰立方”二代、我国科学家主导的“海铃计划”南海中微子望远镜,在世界各大洲的湖海深处,下一代中微子望远镜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海铃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的概念设计,10月9日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上。李政道学者徐东莲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博士后叶子平、博士生田玮,以及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生胡帆。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海铃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的概念设计,前不久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李政道学者徐东莲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博士后叶子平、博士生田玮,以及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生胡帆。
海铃望远镜利用整个地球作为屏蔽体,捕捉从地球对面穿透而来的中微子,通过地球自转实现360度全天域探测“中微子是非常神秘的宇宙幽灵信使,也是研究极端宇宙的利器,是连接宇宙中极大和极小完美的桥梁。我们捕捉它们,见微知著,静听寰宇。”人们靠什么了解宇宙?除了看得见的光,还有其他办法吗?
粒子实验室、海铃实验室、天体物理平台实验室......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灵感“始发地”,全都汇聚在了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简称李所)内。何谓大科学装置?即聚焦从0到1的根本性科学问题,将探测能力推到极限的装置。
10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南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李政道研究所正式发布“海铃计划”蓝图。该项目将探索建设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通过捕捉高能(亚TeV到PeV量级)天体中微子来探索极端宇宙。
回首2023,浦东科创沃土上硕果累累。4款国产1类新药获批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49家、新一批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授牌、浦东智能网联汽车实施细则出炉、“未来车”驶上“法治道”……和小布一起来盘点浦东科创2023大事记!▽011月4日,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揭牌。
作为上海决胜未来的产业高地,张江科学城发力提升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硬核产业集聚等优势,围绕前沿产业布局,把握发展机遇。全新打造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馆位于上海市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展馆由一个椭圆形展厅和四个圆形展厅连接组成。
中国正在南海率先建设世界首个近赤道的中微子望远镜,并计划在后期大规模建设中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从贝加尔湖到地中海,再到南极冰层深处“冰立方”,加之我国“海铃计划”新蓝图上的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各国纷纷扎进大洋大海大湖,在深水中侦听并捕捉宇宙中的“幽灵信使”——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