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记者在唐家岙的周恩来十六世祖周文灏墓地遗址的东边看到了一块新立的石碑,碑上刻着:“绍兴城内宝祐桥周氏,为越中著姓,自明初周庆始迁于此,瓜瓞绵绵,俊彦不绝,周恩来总理即其后裔。此处为第十六世周文灏墓遗址,1939年3月,周恩来回原籍绍兴从事革命活动,曾至此祭祖。19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难忘中国之声——抗战记忆】系列,以当年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口述史的方式讲述当年难忘的经历、梳理亲身所见的历史事件,串起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
勒石垂碑,位于梵净山金顶东。青石质,方首。该碑须弥底座,歇山顶帽,通高1.3米。碑身高1米,宽0.5米,厚0.12米。额题“勒石垂碑”4字。记“严禁采伐山林,开窑烧炭,同培风水”事。该碑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初一。
泰山之巅屹立着一块“仰观俯察”的摩崖石刻,格外醒目。抬头題为“庚午秋”,落款是“陇右马福祥題”。仰观俯察语出《周易·系辞上》:“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戚继光从福建总兵任上被调往蓟镇,镇守边关,曾登临鹫峰山,并留下《舍身歌》二首,后勒石纪念。1981年,河北学者张志广在鹫峰山舍身台发现出土了戚继光手书《舍身歌》的石碑,碑文下款署有“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总理蓟镇、定远 戚继光”,由此断定此为戚继光遗存下来的真迹,弥足珍贵。
作者:张晓明(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书法有帖派与碑派之分,魏碑是碑派的源头与代表。“魏碑”本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包括碑碣、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四种,以北魏最精,故称“魏碑”。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字体,书风雄强朴茂、方正凝重,对隋唐楷书的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