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海报制作 王思祺人物介绍项楚先生,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时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在甘洛军垦农场劳动两年,1970年到成都西北中学任教。
记者今日获悉,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项楚先生逝世,享年85岁。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敦煌遗书、俗文学研究的学者,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完成了“冷门绝学”的温度传递。永嘉少年的学术启航项楚,1940年7月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浙江永嘉。
记者今日获悉,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项楚先生逝世,享年85岁。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敦煌遗书、俗文学研究的学者,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完成了“冷门绝学”的温度传递。永嘉少年的学术启航项楚,1940年7月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浙江永嘉。
【大家】作者:杜羽项楚,浙江永嘉人,1940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到四川大学任教。
何以中国?简牍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书写载体,为数千年前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而因简牍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简牍学也一度被称为“冷门绝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30万枚简牍。
新学期伊始,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上,大学教授亲自授课,带着孩子们身着汉服、手持简牍,一起诵读“仓颉造字”的故事。寒假期间,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里,小小讲解员们与高校大学生共同探讨悬泉汉简中悬泉置在当时的作用。临近午夜,团队的成员们还在探讨最新研究成果。
■应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当代重要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经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发展历程受到公众关注。我国古籍专业人才一度“青黄不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典文献专业这门“冷门绝学”也逐渐焕发了新生机。
新华社兰州7月23日电(记者张玉洁)7月22日至23日,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会上发布了“冷门绝学”简牍学的新成果《悬泉汉简(三)》。作为第一手的出土文献材料,简牍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1907年以来,甘肃已出土8万余枚简牍。
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项楚先生于2月4日逝世,享年85岁。项楚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敦煌遗书、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完成了“冷门绝学”的温度传递。
康绍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坚守在农业科学教学一线,组织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课程体系建设,创建了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汉学界流行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成为季羡林、周一良等老一辈中国学者的"心病"。彼时,一位四十多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通过深入研究,他手写50万字论文,驳斥日本汉学界,为中国敦煌学夺回了"话语权"。
王志洪,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原宁夏话剧团团长,现任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书记。他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20多部反映宁夏农村在改革变迁中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题材精品话剧,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编剧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所编剧目曾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部重点扶持剧目。
“道德模范,可敬可爱;模范事迹,可信可学。” 2025年1月16日晚,《榜样9》专题节目里如约而至。节目里,一个个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一段段故事,或质朴,或传奇,这些榜样在不同的领域里用坚守诠释初心,以行动践行使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美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