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不仅在战国时期,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赫赫有名,历史迷都对它耳熟能详,从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方方面面有可以说都了如指掌,都能头头是道的讲解一番,但是从我目前看到的这些介绍、说明、分析还不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细细深入挖掘发现,不合情理和逻辑的地方需要纠正,我在此谈一谈个人看法,进行一下个人解读,也希望跟大家探讨。
之前说到上党之争意外地将赵国卷了进来,赵孝成王在接收上党之后“成功”的吸引了秦国的怒火,秦国在夺回上党郡之后,将目光转向了驻守在长平的赵军。秦昭襄王本来就不是什么善茬,这次又被赵国挑衅,不狠狠地出口气是不会罢休的,就派遣秦将王龁攻打长平。
此战不但规模极大,结局惨烈,内中更颇多隐情,胜负其实也只在一线之间。起初廉颇坚守不战,因为秦军远来而攻,利在速决,则我以持久待之,按照兵法常规是合理的策略,何况之前上党军不敌秦军兵锋,被迫退守长平,而廉颇率大军进驻长平后也一直小规模出战,可惜均失利,所以对廉颇来说自以坚守不战为佳。
长平之战是战国的转折点,在这一战过后,秦国再也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统一,可以说长平之战就是战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虽然长平之战后赵国还在不停的抵抗,但大势已去,此时的赵国已经是最后的挣扎。
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之战。此次战争赵军参战人数有45万人,秦军60万。双方大军加起来近百万人。战争结束,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