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春节假期就快结束了。大年初七,又叫人日节,是个值得我们好好想想的日子。它不仅仅是农历新年最后一天的热闹收尾,更是蕴含着古老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节日。这天,我们吃碗热腾腾的面条,祈求来年健康长寿,也缅怀着祖先智慧的结晶。可如今,人日节的习俗在现代生活中,又该如何传承和演变呢?
老话常说“七不出,八不归,九九归一从头来”。时光匆匆,我们已迎来立春节气之后的日子,明日便是农历正月初七。这一日在民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流传着“七不出”的说法。那么,“七不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正月初七不宜出远门,但其实真正的“七不出”所指的并非此意。
不是迷信!明日正月初七,牢记:1不去,2要忌,3要做,平安发财。正月初七虽然不象新年那么受人重视,但它也是有着两千年以上历史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节日,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节”,人日节来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被认为是人类的生日。
老话说“初七人过寿,一年不难受”,初七,说的就是正月初七,我们也叫大年初七,这天也叫“人过寿”,也就是人的生日,按照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也叫“人胜日”、“人日节”、“人庆日”,直白一点讲,就是人给自己过生日的一天。为啥过生日要安排在正月初七呢?
“喜逢人日人宜醉,此日逢人醉转宜。”时间飞逝,明天就是正月初七了。正月初七,民间称为大年初七、人日节或人胜节,年初七还有“人日”之称。时至大年初七,春节假期已近尾声,今年的正月初七,已是立春的第2天了。关于正月初七,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