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即FAST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1994年提出设想,历经22年建成。“天眼”能让我们在宇宙中发现什么?请听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中国“天眼”现场办公室原副主任李奇生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的讲述。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
中国天眼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就在北京时间今天零时,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
提起“天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大国重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2年磨一剑,耗尽科学家南仁东一生的心血,这才有了足以领先世界二三十年的“中国天眼”。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水墨画般的群山间,“中国天眼”像一口巨大的锅,躺在“大窝凼”里。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一览“中国天眼”的全貌—— 一口直径500米的“锅”,被6座高塔围在中间,能够看清百亿光年外的宇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国际顶尖设备的“中国天眼”对技术要求十分苛刻,其面板中反射面单元为三角形,反射面单元在球面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几何尺寸、倾斜角度、支撑点位置、载荷大小和方向等都不相同,4450个边长在10.2米至12.4米之间的反射面单元种类接近400种,而每一个反射面单元又由100个“形态各异”的更小的单元拼接而成,构件数量达上百万的单块子单元的表面精度需最终控制在1毫米以内,生产制造难度较大。
当日发布的《关于依法宣告“天眼”卷烟商标无效的呼吁书》指出,坐落于贵州的“天眼”,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是观测宇宙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家耗费巨资,南仁东等科学家历时22年才打造成的国之重器。
近日,媒体报道有一种“天眼”品牌的卷烟在贵州、云南等地销售,引起热议。8月13日,针对“天眼”这一国之重器名称被烟草企业投机注册为商标并使用的情况,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公开发布《关于依法宣告“天眼”卷烟商标无效的呼吁书”》,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引起重视,严肃查处云南中烟恶意抢注“天眼”商标事件,并宣告该相关注册商标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