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期盼有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阐明了社会保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系统回答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日益增强,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德国于1883年出台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并进而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纳入总目标,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并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一系列部署。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5月21日,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承办的“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发表了主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现状,深刻阐释改革对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多个方面阐明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为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肇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全面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但这一制度尚未成熟,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定型。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直面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明确强调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从多个方面阐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一是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