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文集》(共 20 册)。《李自成》一书(姚雪垠著)。《长夜》一书(姚雪垠著)。姚雪垠书法。本报资料图片现代作家姚雪垠年少时勤奋好学,钻研史书,最终完成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该书被誉于“规模宏大的悲剧性长诗”,其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在姚雪垠先生的一生之中,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作品为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他的名字是与该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关于《李自成》的评述争鸣,自上世纪起便早已在历史文坛出现,其中最大的争议焦点为姚雪垠是否美化了农民起义。
老覃在前年写了《老农以先祖为主角写小说,毛主席读后大加赞赏,让人抄存了一部》一文,里面讲到:米脂桃镇桃花峁人李健侯,原本是米脂县志局的职员,其以李自成后裔自居,不忍李自成事迹埋没,辞职回家,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从事创作。
在中国大陆,当代历史小说的兴起,最初以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为标志。姚雪垠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他写小说《李自成》,他在“十年文化探索”后期受到照顾从而能完成《李自成》第二卷,这些都和毛主席有直接关系。
姚雪垠和茅盾先生在一起。 姚雪垠曾骄傲地说:“幸而我是在风雨中,从原野上、荆棘与“野兽”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曾遇过无数打击,尝惯了迫害和暗算。过去,既然我不曾见利失节、畏威移志,今后当然也不会对任何强者低头。
据说关注我的人,最近都交了好运!不可否认,精彩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但一部真正优秀的历史小说,绝非只是简单的“爽文”那么简单,它应该像一面镜子,照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更要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理解历史、思考当下的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举行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这些新历史小说,比传统历史小说更好玩。/《长安十二时辰》在今天的这四本与历史有关的小说里,作者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文字和过去的时光之间,建立起某种崭新的联系。 中国人对历史的执念,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感怀,以至于在“怀古”这个绵延千年的巨大命题下,激越之声总掺杂着丝丝缕缕的伤感。
姚雪垠的名著《李自成》,曾经风靡一时,其中的卷二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清单写完时,张献忠忽然叫着书写的人说:“请你在后边注上一笔,“襄阳道王瑞柟,不受献忠贿者止此人耳”!张献忠江口沉银出水文物。姚雪垠的这段描述,并非虚构,不过,小说中误将“王瑞栴”写成“王瑞柟”。《明史》《王瑞栴传》记载,张献忠“题其末曰:不纳我金者,王兵备一人耳”,意思大致相同。这位王瑞栴,是明代温州府永嘉县人。想必王瑞栴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竟是因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发帖点赞”,而在历史上留下“唯一不受贿的清官”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