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7月5日 星期日 牛津除了之前提到的两册《爱丽丝》,我还有如下珍藏——一、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New York: D. Appleton & Company,亭尼尔插图四十二幅,1866年美国初版一刷。
7月1日 星期三 牛津“凯尔姆斯哥特版乔叟”豪华精装仿真版《乔叟作品集》莎士比亚头像书坊初版盛夏开始。昨晚,英国友人提醒说,气象预报今天酷热将创下牛津历史纪录。信然。晨起,洗漱毕,汗水浸湿的衬衫已紧紧贴在身上。以往,即便盛夏,牛津也多是早晚凉爽。难怪室内不见空调。
钦定本《圣经》约翰·洛克签名Gertrude Hermes著作扉页及木刻图6月30日 星期二 牛津闷热。上午九点入宽街北侧的“威斯顿图书馆”(The Weston Library)阅览。此馆建筑中心呈四方形,完成于1936年至1939年,可入藏五百万册典籍。
真格动态真格课堂真格故事真格分享这里有关于真格的一切。对于藏书者的读书之乐,意大利作家艾柯的描绘是“必须一个人在晚上翻阅它,就像唐老鸭在它成堆的美元里泡澡一样。”——以此来比喻爱书至深的王强老师再合适不过。
写文章,我一向来得慢。收入《书蠹牛津消夏记》字数不多的文字,竟像蜗牛,从2007年到2015年,一格一格爬了八年。生性疏懒当然是主因。总固执地觉着,确有心得和感触才该动笔,虽然笔下文字缓慢却不见得就因而变得高明。三年前,承诺俞晓群,交他一部书稿。三年来,这个承诺时时刻刻未敢忘怀。
序二 谜一样的王强 序二 谜一样的王强 俞晓群 公元二〇一八年元旦,我从杂乱的书架上,取下王强《书之爱》,小三十二开本,二百余页,出版于千禧年一月。时隔十八年,我还能信手把它翻拣出来,捧在手中,知道为什么?
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价值是什么?作者王强认为,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书籍的深度和完整性比以往更为重要,“书籍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用书中的智慧来抗衡扑朔迷离的东西,从而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翻译这件事比写作更磨人,去年4、5月间读的几十本杂书里不少是小说,有原文,也有译文,读到好或不好的译笔都传讯息和周克希先生分享,向他请教,周先生真是耐心,有问必答,给我很多指点,指点越多我也就越明白自己没有当翻译家的能力。
詹宏志在2016香港书展他那场名为《书呆子放洋记》的讲座上说,旅行不应该是一张清单。但面对香港书展浩瀚的书海,我们还是请素席列出了一张私人的书单,它代表的是一种个人的读书口味,现场的好书也远远不止这十本。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爱书人,都收到了一份绝好的礼物,那就是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由许渊冲先生英译汉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以及汉译英的《牡丹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于1616年同一年逝世的中外戏剧巨擘,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