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视频剪辑 刘孝斌中国酿酒业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品评是检测酿酒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掌握品评技术的品酒师对酿酒工艺技术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控制、新产品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品酒师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舌尖上的工匠,日常工作就是用味蕾守住质量大门。
相信有不少朋友听过国家级“陪酒师”这个职位,关于这个职位网上传的也是沸沸扬扬。据说这是一群特殊人才,他们有着国家的正式编制,主要接待外宾,传言它们被划分为三级,分别是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每个级别对应的酒量还不一样。
酒是社交的润滑剂,无论到了哪里,交朋结友都免不了喝两杯。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也养成了不同的喝酒习惯。那么在酒桌上,不同的省份都有什么不同的“套路”呢?北京人:喝酒也要唠嗑北京人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就是唠嗑的能力,就连喝酒也不例外。去到北京,司机师傅肯定会和你谈天说地唠嗑个不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泱泱大中华传承下来的五千多年的喝酒风俗也随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百科君根据个人亲身经历和江湖传闻总结了部分地区喝酒风俗,且看大家是怎么喝酒的……1、内蒙古篇“哥们儿,咱内蒙喝酒有个规矩。我先介绍一下今天桌上的几个朋友,然后咱们先喝一圈。
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将礼节看得格外重要,这种礼节也体现在酒桌文化上。在山东喝酒,规矩非常多,甚至可以说“相当复杂”,比如座次安排、敬酒顺序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有可能酒还没有开始喝,就已经被山东的酒桌文化绕晕了。
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白酒分为两个等级,分别是优级和一级,另一种说法是白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优级、一级和二级。经过查证啊,我们的国标目前有优级和一级的区别,二级白酒标准已经不再使用了,而特级白酒实际上是地方标准,由各大酒厂申请的品牌标准。
近来关于白酒新国标的讨论很多,业内普遍认为白酒新国标的修订是中国白酒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有一些修订具有里程碑意义,例如新国标取消了某种香型主体呈香呈味物质的描述,而旧国标的规定是——清香型白酒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为乙酸乙酯、浓香型白酒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为己酸乙酯等等,这类描述的取消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反映了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行政管理部门做出了适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