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周洛邑的陪都性质和意义: 陪都性质: 从西周整体的都城体系来看,宗周丰镐是主都,洛邑(成周)具有比较明显的陪都性质,虽然在某些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但从以下一些方面能看出其陪都地位特点: 政治决策核心仍在宗周:周王发布命令、接受述职朝见、举行重要宗教祭祀等活动大多在宗周
陪都和2京不是一个级别,陪都是民国西安那样留守,待命,2京是宗庙,宫殿,明堂都有,西安整天鼓吹古代只有陪都,没有并重时期,是因为新中国大众历史知识只停留在历史纲要阶段,如元代有上都,大都2京,这个在中国社科院百集记录片中国通史里就有讲,忽必烈要半年住上都,半年住大都,这个老百姓几个知道的,而且上都锡林郭勒也有宫殿,是蒙古大本营,忽必烈每年都要骑着大象会上都住半年,这时候有没有所谓的陪都,谁是陪都,大都北京?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其制度称为两京制度或者两京制、陪都制度等。陪都可以说是除国都之外的第二个政治,经济中心。在历史上许多城市都作为陪都,尤其是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多实行“两京制”、“多京制”来设置多个陪都。
南京是守不住的,这是共识,去郑州,没天险守不住,去西安,离苏联与陕北更近,潼关天险也不足,西北人力物力更有限,只有去四川盆地,既是历代王朝的避难首选之地,更是保住西南国际大通道的选择,而且离华南战场更近;
唐朝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唐朝实行的分司制度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变化。长安作为隋唐两代的都城,固然有山河之险的长处,但是其地理位置无疑有些偏西,加上交通和运输不便,对于控制全国来说,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唐《通典》里对洛阳的描述是:“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后文对这话的注解是:“周谓平王以下,汉谓后汉,晋谓西晋也。今号为东京,后改号东都”,这话是洛阳在唐朝时作为陪都的实证。
问:陪都的地位仅次于首都,古代如何选择陪都的?都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答:如果说国家首都,好比一台机器的核心操控装置,那么一国的陪都,就是备用操纵系统。所以一个成熟的国家,在首都之外设置一个陪都,也同样意味着这个国家政权抗风险能力和治理能力的增强!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
要说华夏第一个陪都的产生,是离不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王朝——殷朝的。殷商时期,虽然文字已经产生,人类社会也脱离了部落时代,进入国家文明,但由于文字刚刚产生,又被统治阶层的愚民政策垄断,加上人们对自然科学缺乏认知,对统治者的神鬼愚民政策是充满虔诚的,最初的社会状态还算未定。
先说“耳”,就是善于倾听,熟悉了解相关案情。记得第一次参加庭审,心情期待又忐忑。那是一起刑事案件,主审法官是刑事资深法官罗庭长,他知道我是新任陪审员,微笑着对我说,不用紧张,先熟悉陪审工作流程和相关案情。看到罗庭长这么平易近人,我内心的紧张稍稍缓解。于是,在庭前会议时,我多看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