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于英国的确是不太清楚,当时我们只见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还从来没有见过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的新作《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运用大量档案和文献材料,厘清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等各类文书的翻译和改写问题,力图还原中英首次对话的内容和翻译过程。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作者:王宏志,版本:时刻人文丨东方出版中心 2023年6月推荐理由:自明末清初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欧洲人的到来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成为问题。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相较于关注西学典籍的引进,外交活动中的翻译问题始终没有受到太多重视。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大抵是:“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截然不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乾隆开始对英国使团来访是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后来看到礼品清单很生气。
1792年,82岁的乾隆帝在清军击败入侵的廓尔克后志得意满,撰文彰显自己的“十全武功”。18世纪中后期,他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社会繁荣,但内忧外患早已显露。与此同时,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对原料、市场和财富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