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是当代的一位巨人,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集哲学家、作家、数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于一身。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勒克附近的雷文斯庄园,2 岁时母亲去世,4 岁时父亲去世,11 岁开始,从其哥哥弗兰克学欧几里德数学,并在家庭教师的辅导下开始哲学思辨,18 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前三年专攻数学,并且完成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31 岁发表《数学原理》,曾经因为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美国国会对使用军队对付罢工者的调查报告而被判处六个月监禁,在狱中写出《数理哲学导论》一书。
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之后罗素又将这本书缩写,使其变得更通俗易懂,写成了《Wisdom of the West(西方的智慧)》,并将此书送给毛泽东主席。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是罗素在《罗素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的一句话。其中“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尤其让宇辉共情,让许多丈母娘共情。
罗素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是英国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而这次罗素选的是一路向东,罗素去了苏联,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他看到了苏联的现状,到处的穷人,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非常失望,虽然苏联当时是大国,但给罗素的印象十分不好,甚至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