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侯晓 聊城报道为调研聊城市东昌府区以“非遗+文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经验做法,帮助驻地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12月3日,驻聊城市东昌府区省派工作队、驻泰安市泰山区省派工作队与中国邮政集团聊城分公司、泰安分公司,赴聊城市一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7日讯 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花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山东东营的农村地区流传甚广,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随着兔年春节的临近,刘家花馍的传承人也制作了花馍“祥兔”,庆贺新春。
极目新闻通讯员 邹景根 高玲“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春节前,家家蒸馍,是鄂西北的传统。1月25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老远就闻到馒头的香味。每年春节前夕,是“七夕花馍”技艺传承人卢芸一年中最忙的时间,店里物品架上,放满了各式各样定制的花馍。
中新网山西新闻2月29日电 走进位于山西大同的浑源非遗花馍店,店内氤氲袅袅、面香扑鼻,一个个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花馍,让人眼花缭乱。“揉、搓、捏、拽、点、切、刻……制作花馍,这些都是技术活,有时忙起来,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
赵文超馍馍,就是馒头。过年的时候,蒸上一笼好看又美味的花馍,是山东的传统民俗,寓意新的一年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好。春节临近,我的花馍制作工坊也越来越忙碌,每天都有顾客前来订购,我和同事们天不亮就开始赶制。
一把小剪刀、一根筷子,再加上一双巧手,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在杨国慧的手中变成了活灵活现、造型各异的花馍艺术品。花馍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花馒头。花馍不仅可食用,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央视网消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称为小龙,有着智慧、长寿、吉祥等美好寓意。乙巳蛇年春节将至,一些生肖蛇元素的节庆装饰和首饰热销。非遗花馍也创造出各种蛇元素造型,蒸出年味儿。非遗花馍新“馍”样 蒸蒸日上迎新春蒸花馍是很多地方过年的传统习俗。
彩虹福字花馍锦鲤花馍河南日报记者 李燕 见习记者 陈炫羽 通讯员 韩汶舒 文/图春节将近,年味四溢。1月21日,商丘市睢阳区福馒多果蔬花馍店内,一锅锅热气腾腾、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花馍接续出炉,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了别样的喜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腊八,春节消费逐渐火起来了。1月9日,在金水区黄岗庙乡村记忆文化园西90米非遗小镇,一家生产非遗花馍的工作坊十分忙碌,几名工人正在紧张制作一家公司为开年会定做的“福袋”馒头、“元宝”馒头。
【来源:潮新闻】“真的没想到,我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玫瑰花面点,吃起来真得太香了。”12月10日,温岭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片热闹,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巾帼群众们高兴地品尝着亲手制作的花馍美食,彼此赞叹这堂体验课太有意思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邹景根 高玲“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春节前,家家蒸馍,是鄂西北的传统。1月25日,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老远就飘来老面馒头的香味。走进“七夕花馍”技艺传承人卢芸的“乞巧花馍店”,只见物品架上放满了各式各样定制的花馍。
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花馍在山西霍州展演。 任丽娜 摄中新网临汾3月16日电 (任丽娜)16日,“霍州杯”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花馍展演在山西省霍州市开幕。来自山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的150余件代表性特色花馍作品参加了展演活动。
花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月19日上午,八宝山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文教)联合玉泉西里西社区,邀请石景山区阳光雨露幼儿园大班的30余位小朋友,参加未成年人花馍制作活动。
以陕西关中筋道小麦为面胚,搭配面剪,面刀。历经揉、捏、揪、挑、压、搓、拨、按这八道工序,再经上色,一件“游龙贺春”的精美面塑在岐山县民间面花制作师冯保燕手中诞生。面花也称花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面花色彩鲜艳、造型粗犷生动,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花馍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忻州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忻州古城的悠悠古韵中,非遗花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春节期间,忻州古城里热闹非凡,非遗花馍店“刘婆婆”花馍更是顾客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