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有空,都喜欢在B站上看王德峰教授讲哲学,虽说是讲课,但像是一种别样的放松。初次接触他,是听到讲《金刚经》的三句义:“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世界”。他解释道:佛所提到的这个世界,并非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世界”只不过是它的代名词。是不是还是有点懵呢?
作为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当提到哲学,也许只能想起康德、黑格尔、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然而对他们的了解也仅仅停在几则格言,对于其思想知之甚少,研读过其书籍的人都未必理解,更何况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
一部金刚经,佛反复嘱咐众生,不应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人一旦有了区别和我执,那就有了我见、我爱、我痴、我漫,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也就变成虚妄,六根也就不可再清净,六识所见也不再真实,显现在心里的六尘也变成了幻境,也就有了彻底无明,也就有了生老病死烦恼痛苦,也就有了得到和不舍,也就有了虚假的智慧,也就有牵挂,也就有了恐怖,也就有了颠倒梦想。
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大家好,我是张三君。《金刚经》有一句话,很重要。释迦摩尼佛说:“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多次重复这个句式,也被称作三段落。公式化一下,就是:说A,即非A,是名A。这是名用的定义,真实,使用,也就是名用的相,体,用。这个三段论,一直重复。
作者在90年代我们逐渐认识世界的时候走出国门,见到了我们与国外高度发达社会的巨大差距,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下疲态尽显,经过挣扎、碰撞、革新后,2004年,在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大河激荡之时,作者写成了这本书,引申出了弱势文化这一独特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