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信仰》在一些细节方面确实令人无语,漏洞太多这个且不说了,只说一说剧中的军衔实在是有点乱,比如保密局西安站站长韩起是上校军衔,一个不是副站长的行动队队长潘寿居然也是上校军衔,而且保密局西安站还不是甲种站,不妨做个对比,《潜伏》中保密局天津站是甲种站,站长吴敬中是少将,行动队队长马奎和李涯都只是中校而已,所以潘寿不可能和站长一样是上校军衔。
士兵到将军需要多少年?从士兵到将军需要多少年?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想要从士兵成长为将军,首先要完成从士兵到军官转变。士兵成为军官主要途径有3种:考军校、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优秀士兵保送入学。
关于我国的军衔晋升制度,有“从校到将,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按名义来讲,少将是我国现有军衔中第五高的,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后,实质上由于元帅军衔和大将军衔几乎不可能再颁授,少将军衔在其中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特殊的贡献和机遇,需要至少4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可能获得晋升少将的机会。
这是1951年,时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在邀请廖耀湘出任军事教员时所讲的一番话。一方面是,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刚刚成立,教员奇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刘伯承唯才是用,大胆起用了一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
杜聿明曾是蒋介石的爱将,作战英勇,最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他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当他将这一想法告诉父亲后,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杜聿明见此路不通,便另寻他路,最后悄悄瞒着父亲弃笔从戎。
中国的军事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革,其中各种军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体制中,中校军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级别,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具体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中校军衔的定义、职责和地位,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军事体制中的作用。
1949年广东解放后,毛主席决定让叶剑英主政,临行前,叶剑英特地来向毛主席告别,谈完工作后,毛主席忽然说道:“剑英同志,你到广东后,别忘了找找莫雄,找到他,无论如何,也要给他安排一个工作嘛,不要让隐蔽战线的同志寒了心嘛......”莫雄是何人?他对革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