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借着到江西赣州出差的间隙,走了一趟位于赣南的龙南市,对龙南几处著名的客家围屋做了一次蜻蜓点水式的探访,不仅对客家人的特殊的建筑形式——围屋,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的认识。客家人与客家民居谁都知道客家人,很多人听过客家话,然而,客家人是个怎样的族群?
【来源:客家新闻网】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古城堡”,集家、祠、堡于一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关西新围是国内发现保存完整、规模大、功能齐全的客家方形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代表作。客家围屋凝聚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朝 颜我最早见识到围屋,是在小学校园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严严实实的围墙阻隔了外人的视线,将若干户人家的生活完整地包裹其中。偶尔,可看见若隐若现的炊烟,听到断断续续的鸡鸣狗吠声。听父亲说,那围墙是土夯的,极其厚实,曾经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央广网赣州2月1日消息(记者郇康新)大年初二,赣州龙南市武当镇大坝村田心围热闹非凡,一场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庆典活动添丁炮在此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村民前来参与,共同感受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当记者来到田心围,精彩的舞龙表演已经拉开序幕。
客家围屋是赣南客家人在历史生存繁衍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存在赣南这块大地上,一辈辈人在围屋出生、长大,然后又走出围屋,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围屋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客家围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深深地印在客家人的胸膛里。
来源:【赣南日报】□特约记者张睿 通讯员杨文婷 文/图 四面高耸的围墙、屹立四角的炮楼、敦实厚重的墙体……在定南,保存着各类客家围屋200余座,作为客家民居特色建筑,它护佑着客家先民一代又一代安居乐业。让我们走进围屋,开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赣南围屋是四面合围而成的房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在赣南地区,尚存600余座,它是集家、堡、祠为一体的客家民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赣南的围屋是方形的,我们俗称方围;福建的是圆形的,广东的则是前方后圆的围龙屋。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视频制作丨吕诗俊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星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龙南是有千余年历史的客家古城,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这里有现存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关西新围,现存最高的客家围屋——燕翼围。
中新网江西龙南12月4日电 (熊锦阳)江西省龙南市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登记在册的客家围屋有376座,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近日,记者走进龙南市多座围屋,探寻老围屋焕发新活力的秘密。走进龙南市关西围景区,气势恢宏的关西新围映入眼帘。
来源:【赣南日报】定南县历市镇修建村西,有一座古色古香、文武考究的客家建筑——“明远第”。明远第为“大围套小围”形制,系该村谢氏先祖所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集家、堡、祠、内院、门坪等于一体。明远第全景。高耸的炮楼让围屋陡显森严。
厅厦,是在一个自然村中由一姓或两姓以上合建的一个建筑,也有的地方称众厅,是众人的大客厅。它类似于祠堂,但与祠堂又有所不同,它是整个村庄一姓二姓甚至多姓家族的公共集体活动场所和中心,同时兼有宗祠、公祠等功能。
来源:【赣南日报】□人民日报记者朱磊 周欢■编者按:8月24日,《人民日报》第13版“一线调研”专栏刊发了题为《江西省龙南市实施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利用行动 古老围屋再现光彩》的通讯报道,聚焦龙南市系统实施围屋保护修缮行动,推动活化利用,让一座座围屋焕发出新的光彩的生动实践。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触摸时间脉搏品尝独特滋味丹霞地貌钟灵毓秀人文与自然在此交汇CCTV-1今天18:00档《正大综艺》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临塘乡感受客家风情“世界围屋之都”感受客家文化龙南是典型的纯客家县客家人的印记在这里遍地可见围屋是客家民居的经典样式是传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