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翻阅艾芜的《南行记》,发现其中的插图真是精美,而且风格差异很大,有水墨、版画、还有白描。印象中大多数书的插画都是一种风格,其实想来这也挺好,读书时每翻到一幅都是惊喜,都会停下来欣赏一阵,这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吧。
纪念艾芜,想说的话太多,友情的、生活的、文学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学术的、世界的、中国的、四川的、新都的等等,关联度大,涉及面宽,永远说不完。原因在于,话题的核心艾芜,本身就是无穷大,是一座高峰、一个大海,还是一座图书馆、一个大宝藏。
艾芜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现当代著名作家,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境内)。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
人生哲学的一课 一 卖草鞋碰了壁 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从远山峰里下来的我,右手挟个小小的包袱,在淡黄光霭的向西街道上,茫然地踯躅。 这时正是一九二五年的秋天,——残酷的异乡的秋天。
唐明霞1925年的夏天,艾芜还年轻,年方二十一,为逃避包办婚姻,同时又受蔡元培“劳工神圣”思想的鼓励,踏上南行的流浪之旅。他从成都出发,历时六年,最终辗转抵达上海。《南行记》就是以这段时间的流浪经历为基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故事更像江湖传奇。
来源:北京青年报 艾芜《南行记续篇》插图一(吴冠中绘) 艾芜《南行记续篇》插图二(蒋正鸿绘) 杨朔《生命泉》题图二(袁运甫绘) 杨朔《生命泉》题图一(袁运甫绘) 《包法利夫人》插图 《新儿女英雄传》书影 《巨手》插图(袁运甫绘)◎周立民 近日京中藏书大家姜德明先生旧藏拍卖,激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