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提出性命之辨,性命关系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其中以朱子最具代表性,他会通诸家注释,贯通《孟子》和《中庸》,一方面将性命之辨置于天人视域中,另一方面将其纳入理学体系中,获得了圆融的阐释。
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同自己打交道,陌生是因为人多不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一条命,生命即坚强又脆弱,坚强是人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脆弱就是一口气不来生命瞬间消逝了,究竟什么在主宰生命?
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这里讲的性与命,是儒家思想,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天命的哲学范畴。性的原义是生,本性、天性。所谓的知命,并非是预知人的命运的意思,而是说,只有知道了命是怎样一回事,即认识到人的生命所能够享受有的自由与幸福的界限,才能够不去计较现实生活中的成败与得失。
性格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命运又能人的左右性格。而人的一生,都是“性”与“命”在博弈,到底是由美好的品格改变命运,还是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进而形成“傲慢”,“暴躁”,“偏激”等各种怪诞极端地性格,最后把命运之路逼进死胡同。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命。每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是活得精彩、轰轰烈烈,还是落魄、黯然无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