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台海网9月2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台胞的抗日历史“有人说我们是台湾的‘祖国派’(指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坚守知识分子的家国理想,寄望祖国统一的台湾知识分子),也有人称我们统派。现在我是新福建人,是反‘台独’的爱国派!
他矢志科技报国情怀,扎根田间30余载,只为挺起民族种业脊梁;他破解多项菜花种业“卡脖子”难题,扭转中国菜花种子受制于人局面,而且将菜花良种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情系云南元谋彝族群众,指导当地走技术脱贫之路,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国脱贫致富典型的蜕变。
来源:【新甘肃】【我和我的祖国】柴守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柴守玺,自1983年大学毕业以来,在农业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旱作农业科技发展贡献着
水稻和小麦是世界范围的两大主粮作物,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促进水稻和小麦的高产稳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稻麦两熟就是在同一块田地里,一年内收种稻麦两种作物的一种种植制度。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水旱轮作耕种模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11月22日,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隆重开幕,传承、合作、成长成为大会的高频词。对于青年科学家成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校长,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主席张建认为,青年人要把自己的所学融入到国家战略中,踏下心来,沉下身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国家对居民住房的安全性问题日益重视。全国人大代表胡淑娥是山东钢铁集团日照公司的材料专家,她带领的团队在钢铁材料方面有多项技术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她把工厂和实验室当成了家。可最近一年,这位钢铁专家却经常往居民小区跑,这是为什么呢?
6月25日下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暑期“四力”实践出征仪式举行,今年暑期采风将前往安徽黄山歙县,这里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文化发源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师生将通过为期一周的采风,讲好歙县故事,实地感受徽文化。
楠竹社区位于天心区暮云街道,成立于2022年10月,以前因为这里是楠竹山而得此名。一个新社区,一堆新想法,一个社会学博士生因一场学术讲座认识了楠竹社区年轻的社区书记向洪兵,往来间两人成了朋友,误打误撞他和这个社区就这样结了缘。
“我们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创造。”11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作为第一位演讲者,站上了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分享了自己与粮食的牵绊、科研生涯中的探索。朱健康,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人们的健康长寿是他一生的追求。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今已成为我国学界一种广泛共识和价值追求。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5所高校大学生,在2023年暑期,纷纷自发通过长江网“长江头条”平台记录和分享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和感悟,累计发布作品3.68万条,总阅读量2915万次。
主持人:在昨天(1028)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赛后新闻发布会及获奖代表媒体记者见面上,来自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选手张俊,作为全国五名金奖选手之一亮相见面会,分享创业经历和参与博创赛的体会。来听记者吴妍妍的报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