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碗面——饸饹面 臊子面黄土高原,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农耕的传统在这里世代延续。“陇东粮仓”庆阳,因独特的地形条件,盛产小麦、荞麦、小米、玉米等农作物。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将这些农作物精心制作成各式各样可口的传统面食。
饸饹面是一种传统的一种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荞麦面团、高粱面团(现多用小麦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面,吃着筋滑利口,操作简便,速度快,非常适宜于大一点场面的集体就餐。
饸饹面对于平凉人来说是一辈子忘不了的乡愁,更是一种民俗的传承、文化的铭刻。平凉饸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蕴含着“寄托”、“祈福”等文化内涵。一碗面,是味道,是祝福。比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饸饹面称为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
饸饹是一种面条,是西北地区最爱吃的一种面食。每逢婚丧嫁娶,招待亲朋好友,或是节日、寿宴、修房、盖屋,凡是一些重要节日,人们都会吃饸饹来庆贺。在陕北饸饹面的臊子可以随意搭配,可荤可素。但最好吃的还是喜事饸饹。
霍州饸饹主要分布在汾西、霍州、灵石等地。凉面饸饹在汾西又称为凉面。平时,大家吃干面饸饹;夏天,许多人吃凉面饸饹;而结婚,满月,暖房,是提前一定要吃哨子饸饹的。尤其是哨子饸饹,哨子里有鸡蛋,韭菜,炸豆腐,红烧肉等数种菜蔬加上鲜美的汤汁,浇到油黄香甜的饸饹里,那简直是美味佳肴!
在外上学的孩子,在外打工的大人,或者定居或远嫁到他乡的晋南人,每每到晚上八九点钟,饥肠辘辘的独处一室,脑海里魂牵梦绕的,一定有一碗家乡的河洛面,这种地方小吃被赋予了新的情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带你赶集的妈妈,辛苦劳作的父亲,慈祥的爷爷奶奶,或许还有在网吧找你的老师,留着马尾
界首街上有很多格拉条店,虽然叫格拉条,但界首格拉条和阜阳格拉条却是两种不同的小吃,界首格拉条是饸饹面。 源于山西的饸饹面是一种北方传统的面食,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荞麦》如此记载: "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河漏即是饸饹。
平凉居于黄土高原,横跨陇山,又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古是以旱作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体系。在面食遍地开花的平凉,在当地人眼里,太过简单的面,用来待客有失隆重。待客,还得是饸饹面。
美食在民间,享受美食更是一种味觉的快乐感受,记得很久以前去过盐池县城,盐池是宁夏小杂粮的产地,其中荞麦饸饹面是盐池县著名美食之一,经过盐池当地人的推荐与引路,来到盐池县城民主西街,与盐池县著名花马池市场对面的清真快乐美食苑,老盐池人喜欢称谓“老查三面馆”,原来老查是盐池县饮食公司二级厨师,早期在盐池县以制作荞麦饸饹面而闻名,盐池的老少爷们,因为他年纪较大称为老查三。
陕西臊子面说起面食,那可在陕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身为陕西人的我,每天不吃完面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哪儿哪儿就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啥!在这里,小编重点给大家讲下颇受欢迎的臊(sào)子面,由于方言等原因有人也叫哨(shào)子面,或者嫂子面!
好多次在电脑上输饸饹这两个字符,电脑没有任何反应,查查字典,我输错了。饸饹,应该是合乐(le),而不是我印象中的活络。然而细细想想,饸饹面是人力与物体充分活动之后的产物,活络二字尽管是别字,但它却形象而恰如其分。
在陕西,有一个县的名称,是以宋朝皇帝年号命名的,那就是淳化。碗里的面条是荞面与白面按照一定比例和好的,浇入上好的羊汤,配上一层厚厚油泼辣子,辣而不呛,油而不腻,在吃的时候,还不能忘了加入蒜泥,一是杀菌,二是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