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近日,“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黄河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在主旨报告中表示,黄河多沙、缺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河流,黄河联合研究攻关实践取得了五大突破进展。——突破组织壁垒,组建黄河中心。
在不久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为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2年11月21日,为期一周的第28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隆重开幕。
作者:李海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再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我国成为全球大气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而在每一步的行动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组成了最强大脑,让我国大气从“治理”到“智理”。这个体积巨大的实验箱正在对大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的成因机理进行模拟分析。
12月22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2+26”城市跟踪研究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德州举行。津冀协同发展“一区四基地”重要任务以来,始终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摆在头等位置,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政府规章即剑指大气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对2020年年底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胜利的年轻环保人来说,再次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
首飞风云,百发风云。近年来,极端气候不断为全球带来挑战。刚刚过去的7月,人类度过了“史上最热的一个月”。《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高敬)记者从24日召开的中日韩三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所)长会议第19次会议上了解到,围绕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等,三方将促进持续深入合作,为国家环境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日报11月24日电 中日韩三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所)长会议第19次会议于2022年11月24日以视频方式召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所长木本昌秀、韩国国立环境科学院院长金东镇分别率团出席。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