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说,看到提示“99+”未读信息,总有点开的冲动,调侃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浙江省台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包祖晓认为,这种调侃之所以在网络上流行,主要是因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生物学界是普遍存在的,会随着文化及历史变迁而变化。
参考文献:Piras, F. , Piras, F. , Chiapponi, C. , Girardi, P. , Caltagirone, C. , & Spalletta, G. . . Widespread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in ocd: asystematic review of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ies. Cortex, 62, 89-108.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23日讯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它常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出现。强迫症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症状: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思维强迫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怀疑性强迫,主要表现为会怀疑某人要伤害他或有人背叛他。
来访者表示幼时经常被父母打,起因是“写字慢,经常被老师找家长”,仔细询问做作业慢的原因是来访者幼年写字时要按照字帖的要求来写,反复涂改、描画,进一步得知,除了写字要按照一定的规矩,自己的物品摆放也得按照一定的规则,还存在数字强迫,数数一定要数到单数才行,例如吃饺子、元宵等,一定必须是单数,走路不能踩线,上楼梯要跨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或是自嘲或是调侃说自己是强迫症:走路一定要先迈右脚;看到微信头像上的消息的红点就一定要点开看看;晚上睡觉前总是要反复检查门没有锁好,窗有没有关好……那么,有了这些表现,就是强迫症了吗?什么是强迫症?
所谓的强迫是指患者体验到的思维、想法、冲动、表象、感知觉或情绪等心理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引发患者焦虑或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闯入性的、反复持久出现,患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是不情愿的,也是不自觉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听到“强迫行为”和“强迫症”这两个词,虽然它们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李建明表示,强迫行为通常指的是个体为了缓解焦虑或不安而重复进行的某种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