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祐四年,耶律阿保机继承契丹汗位,九年后耶律阿保机建元神册称帝,立国号“大契丹国”。神册三年阿保机宣告营建契丹皇都,建立州县地方行政机构,并同时“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契丹皇都的建立借鉴了隋唐长安城的规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周边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如奚,室韦,吐蕃和契丹等。其中,吐蕃和契丹,一个在唐朝的西边,一个在唐朝的北边,和唐朝是不折不扣的冤家。吐蕃初始远比契丹强盛,为何后来吐蕃灭亡,契丹却崛起呢?
在其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受周边政权特别是唐朝影响最大,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前期,契丹各部归附唐朝,接受唐朝册封,双方保持密切往来,期间虽然发生过战争,但同中原地区联系不断加强,最终融入到多民族大家庭中。
“地发千祥,一方水土”,山使人坚强,水使人通达,水土上的差异自然也让华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无数文明。蛮夷“的出现,也让华夏第一次有了少数民族的概念。更是从方位上大致分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四夷,都在华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契丹人最早是鲜卑部族中的一部分,初兴于松漠地区,“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也就是今日辽宁朝阳以北的赤峰地区为主,“依托纥臣水而居,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自北魏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北方的突厥强大,契丹人臣服于突厥汗国,另有一别部万余家依附东北高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以往学界较多关注出于各政权统治需要的政治理念或官方行为,如“大一统”思想、“因俗而治”治理政策以及和亲、互市、屯田、移民和武力纷争等交往方式,但很少关注各族民众出于自身需求而进行的日常交往。
有唐一代,北有突厥,西有吐蕃,南有南诏,东有契丹,战火连绵,无有休时。而看来最为瘦弱的契丹,时而为犬,时而为狼,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与大唐纠缠长达近百年之久,并终究迎来了安史之乱,给予大唐掏心一击,偌大帝国从此颓然黯淡,直至生命的终结。
唐高祖李渊是和亲政策最开始的明确提出者,这也使唐朝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等这方面获得了发展壮大,并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且深入开展了我国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