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同年9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自此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衔制度诞生。
中国的军事体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其军衔等级及标志在这一庞大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的军衔等级及标志,包括其定义、职责、晋升条件以及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关键元素在国防体制中的作用。
乱象丛生民国成立之初,军阀割据、军系林立,各方势力为了拉拢人心,军衔就成了最廉价的筹码。这个时期的中国,几乎每个手握兵权的军阀都可以自行其是地给部下授予军衔,一时间将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搞得乌烟瘴气。从1912年到1931年的这二十年间,军衔授予完全没有统一标准。
解放军十九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等级制度。从低到高,它依次排列了十九个军衔等级,包括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二级上士、一级上士、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和上将。
中国军衔等级是怎么划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根据军官所属的军种和技术特点,在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名称。
从2016年“五大战区”设立,到 2021年开始施行新的军官制度,再到2022年开始施行新的士兵服役制度,我军新一轮“军改”已基本完成。这里,尤为突出的是军官、士兵的军衔制度有了全新的变化,也成为本次军改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