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桂林是一位享誉全国的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把北路梆子旦角表演和演唱提到一个相当高的艺术境地,她的一生为北路梆子的复兴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17 年, 贾桂林出生在山西大同口泉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谋生,她 8 岁投师学艺,进入梨园。
而国家一级演员贾粉桃,就是既能唱戏,又能谱曲,她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十五届“梅花奖”获得者,北路梆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继“小电灯”贾桂林之后北路梆子青衣唱腔的集大成者和剧种代表人物,同仁称其“新贾派”。
山西省有四大梆子,中路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其中与河北梆子关系最近的是北路梆子。北路梆子老艺术家贾桂林曾对我说:“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在雁北、冀西北一带常合班演出。但是这两个剧种又有很大不同,像北路梆子那样一张嘴,就是百十句,高亢激越、浓情奔放,是很有特点的。”
高玉贵生于1909年,病逝于1980年,山西定襄县邱村人,是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工须生,兼老生。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工须生,艺名“茭杆红”、外祖父“绛州旦”,父亲高有富,工青衣,艺名“灵芝草”,是光绪年间的名角之一,曾在北京搭班唱戏,进过紫禁城,给西太后演过戏,北京有山西梆子“五仙”之称。
自己是从小就是爱见这个戏曲艺术,因为受自己妈妈的影响,在太原看戏的时候、演《劈山救母》,自己和自己妹妹看戏时候、把她压在山底下,压在山底下以后,我们两个就哭了,说是这怎么就把妈妈就压在山底下,后头人家剧团人就告诉自己那是假的,把我们领上台去一看,我妈妈挺好的,自己心里边就说这演戏是这样子,当时自己就心里头就是想我将来我也想学戏。
同年,咱们那个省剧协主席石丁老先生专程从太原到了神池剧团,看望了咱们神池剧团的演员,晚上给演的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突然演常宝的那个师姐肚子疼、就不能演了,后来他们这个团里边演员也没有B角,这个领导团长发愁地说这可咋办,晚上就演出了、咱们戏也不能变,演员又调不过来,后来自己一听说、我自告奋勇,自己说、我能演,团长我来演,说、你一天也没排过,人家们都几个月才排了一本戏,你能行、你咋学会的,自己说师姐在前面唱、自己说我在幕条子背后就学会了,大体上自己都记住了,就是王占邦老师给自己拉了一下开打、最后那个武打,晚上演出、因为自己尤其那个年轻,嗓子也比较脆、亮,他那个常猎户,八年了、别提他了,爹、一声,人们、台上的台下的观众鼓掌了,这个娃娃是挺有灵气的、还挺有恒心,这是在幕后学会的、这可不容易,从那以后、就和我们这个师姐轮流演,最后就是由自己来演,演完以后、第二天在座谈会上、石老先生说,你们整体演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你们这个担任常宝的小演员、是你们团里边最有神的演员,希望你们以后、领导加强培养,从那以后、自己说、咱们个小小的个演员能受到省里边这么大的专家的好评,鼓励着自己,自己是又欣慰、又高兴,当时自己说我一定要下定决心,要学好唱戏、把这个道情一定要唱好、不辜负石老先生的这个嘱托。
自己出生在张家口市,就因为自己母亲不给日本人唱戏,她就跑到有个叫、自己也没去过、叫塔马市的一个地方,女扮男装、把脸涂上锅底黑,就是怕人们找到,想办法去了张家口,去了张家口后经人介绍、后来就嫁给自己父亲了,嫁给自己父亲一直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就生下我们姊妹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