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时,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中国更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阶段,因此,郑和的船队必然没有发动机的装备,那么,面对波涛汹涌,变幻无穷的茫茫大海,郑和船队依靠什么为动力,竟能能够横穿印度洋,甚至到达非洲了呢?
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但是又有人说,发明蒸汽机是后来被人安在西方人头上的。其实在明朝初期,蒸汽技术可能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天潢玉谍》中就有记载,永乐宝船长度约为150米,钢质其鼓,水吹其动。
《大中华大人物·驾宝船下西洋的使者——郑和》 村凡 舒春 著 刘向伟 绘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郑和,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学习过,他是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600多年前,郑和统率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28年间7次下西洋,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
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是空前的壮举,其船队的规模、造船技术、海航技术令当时所有国家都相形见绌。郑和第一次出洋有大船62只,小船255只,其中大船为9桅平底帆船,小船为5桅平底帆船,大船可载物千吨,“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配备27870人,其后六次探险规模也大都维持在这一水平。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席龙飞在“郑和初次奉使下西洋600周年”之时,公布了其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郑和宝船上下共有8层,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船上官兵有上千人,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乘坐的旗舰要大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