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慢慢恢复,要顺应规律,遵循“冬藏”的原则,用科学的养生方法调护身体机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来源:【甘肃广电-视听甘肃】天气逐渐变热,夏季如何保养脾胃,进入今天的生活提示,一起了解一下。夏日里很多人选择冷饮等来降温,这给脾胃带来不小压力。夏季调养脾胃,首先饮食方面应避免直接服用冷饮。冰镇饮料可以放上十几分钟,等温度和室温稍微接近后再进行饮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节,《说文解字》中说:“端,物初生之题也”,端就是初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在这个时节,高温湿热,天气烦闷,各种病邪毒虫活跃,身体难免受侵扰。
“每天喝绿豆汤排毒,结果喝出肾衰竭。”“日行2万步养生,膝盖软骨磨光要换关节。”养生本为追求健康,但错误方法反而催生悲剧。结合哈佛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权威研究,我们梳理出5个经得起循证医学检验的养生法则——无需昂贵补品,不必极端自律,科学细节藏在衣食住行中。
小暑之后不久进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所谓“热在三伏”,民间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那么伏天如何调节饮食作息、科学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某教授说,夏天容易有精神疲惫、口渴多汗、胸闷气短等症状,这与暑邪的特点有关。
市健促中心介绍,惊蛰已至,这是一年中气温回升最快的时节,日照时长增多,但是天气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容易致病。惊蛰养生有哪些要点呢?来看建议↓起居:谨记“捂”当季多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容易影响头、颈等阳气集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