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楚霸王项羽,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失败后,骑马奔袭来到乌江边,按常人思维,在后有刘邦大军追击的情况下,项羽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可让后人匪夷所思的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
项羽的失败让“成王败寇”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深刻认知,也使人们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不择手段”和无尊严的生活方式。项羽的性格和心理反映出典型的“英雄人格”。英雄们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重视道义,珍视尊严,充满自信,不愿恃强凌弱,乐于保护弱小,性格直率坦荡。
史学家吴汝煜认为,项羽的决然自杀是为了早日消除人民的苦难,长期的内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祸,项羽在征战过程中经常亲眼目睹尸山血海,因此萌发了早日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既然兵败,那就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所以选择自刎身死。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感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此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