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知北游》,这是《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也是非常有名的一篇,这一篇里面,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金句,比如:“外化而内不化”、“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等等。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朋友执着于“道”的定义,认为说不清楚“道”是什么,就不能写文章论道。而现代的学者,尤其是自媒体创作者群体中,常见一些人坚定而明确地给道以确切界定,还有的朋友,虽然自己没有给道下定义,却常常会反问别人:你连道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就在这大言不惭地论道?
咱们现已知道,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便是咱们只崇奉一样东西,就叫道。 全世界,只要咱们中华民族的学识,叫做道学。想想看,中国人说话动不动便是:你知不知道?可见道深化咱们的内心,但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也不知道怎么才算遵循了道。
本文属于系列文章,完整内容指引请参看阅读指南《阅读指南,两只老虎和人间净土》声明:本文欢迎转载,但是鉴于本文内容的特殊性,请勿随意摘抄和转写,为什么本文会以网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特殊性。“道”在中华民族的字典当中是神圣词,它内涵丰富深邃、意义深广。
40.上士闻道(旧第四十一章)(“道”的姿态3) 40.上士闻道(旧第四十一章)(“道”的姿态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没有之一。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讲“道”,但尤以道家讲得最多、最深刻。据统计,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现了73次。当然,它们有多种含义,并不都具有哲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