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席、簸箕、竹篮……这些如今已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手工竹编制品,曾是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更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在张家港,今年78岁的陶永飞是后塍竹编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岁时,陶永飞接下这门手艺,成为一名篾匠,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仍在坚守。
本报记者 朱 磊走进江西九江瑞昌市,峰峦叠嶂间,一丛丛毛竹林修长挺拔。瑞昌竹林面积广袤,滋养了无数的竹编艺人。“我15岁开始学艺,现在做竹编58年了。”73岁的田先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举起篾刀,对准毛竹,“刺啦”一声,竹竿就被一分为二。
中国有一个古老职业,塑料制品未出现之前,我们日常中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出自他之手,大到竹床、躺椅、桌子和凉席,小到竹篮、竹筐、筛子和热水瓶壳都是通过竹子编制,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被称为“篾匠”,“篾”的解释是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将一个碗口粗的竹子变成各种各样的篾,面对这种即将消失的职业,有位82岁的盲人大爷干了70年,2天编一个竹篮卖30元,养活了4个子女,这消失的职业却迎来一场新的机遇。
近年来,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民间老手艺人殷荣宝利用竹子编出多种造型精美且实用的竹编产品,在大力弘扬传统竹编技艺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中,为乡村振兴助力。他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篾匠,70年来一直坚守这一传统手艺,编织各类竹编产品供应市场。
曾经靠手艺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木匠,石匠,剃头匠,铁匠等等。小炉匠也是靠手艺谋生,小炉匠是修补铁锅,修补铁桶,铁水壶等等的手艺匠人,时代进步,经济越来越繁荣,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果作为民间手艺人,基本上很多人家锅坏了就换新的,铁桶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少见,用的都是塑料桶,坏了也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