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岸边的门台子,曾经是津浦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这里,因为百年前的开埠,因为修通了铁路,因为有英美烟草公司曾经在这里修建的烤烟厂,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在皖北亦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烤烟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前农村的房子,都是土打墙,草苫顶,不能说是茅草屋,但肯定没有青砖红瓦的房子那么结实。农村老家有一个习俗,搬了新家,老屋不再住人以后,除非要在老屋的旧址重新盖房,不得不把老屋推倒,否则任由它留在那里风吹雨打,然后慢慢垮塌、消失。
我家的老屋在靠西的第3家,院子的东边是三间土木结构的半大厦房,北边靠崖有3孔窑洞,南边有2间土柸房,西边是相邻的几间厦房遮挡,院子足有1亩多地,西院墙有1棵杏树很茂盛,街门在东南边,院子外边靠西边扎有猪圈、厕所,然后在南边有一条东西贯通的土路,路南还有一块地方有半亩地大,用来堆放柴草、粪堆,还有不少野生的槐树、桐树,夏天的时候出来在树下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