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王树增全新纪实文学作品《抗日战争》第九军撤出济源既设阵地后,济源城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陷落。军长裴昌会命令第五十四、第四十七师退往济源以西的王屋方向,新编第二十四师主力和第五十四师的一个团固守封门口阵地,独立第四旅和该军指挥的几支游击队在孤山一带打游击。
唐定山做好安排之后,准备进入罗店,去见蔡少将。他让赵黑虎带路。张猛子担心:“罗店战况极其激烈,现在进去太危险,最好等援军来了再说。唐教官才能惊人,可不能折损啊。”唐定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等军人,自当勇于报国,敢于亮剑,无惧生死,就算牺牲,也是重似泰山。
鬼子进入城内,没有继续沿用追击的策略,而是分散开抢掠城内遗留的物资。兵力分散,未形成大股兵力压进。这就给了张宪机会。他手上的这些人均得到了一些强化,作战越发的得心应手。从地上缴获武器,或鬼子的三八大盖,或其他阵亡弟兄的武器,拿起来就用,趁黑杀向北边。混乱中,遭遇了鬼子小队。
因为之前按照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教训,是准备在上海到、苏州、无锡一带和日军决战的,虽然也有计划在南京外围山区与日军进行决战,但主要投入都是在苏州、无锡和嘉兴一带修筑的永备国防工事,没打算真在南京和日军决战。
30余万日军在日酋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迅速突破长沙外围防线,长沙中国守军终于成为了一支孤军,再无之前“三战长沙”的破敌之勇了。此时,长沙危在旦夕,薛岳手中的机动兵力只剩最后两个军了,一是驻衡阳的第10军,二是驻浏阳的第4军。
2009年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国产战争剧中如同一把钝刀,剖开了传统抗战叙事的华丽外衣。它不歌颂英雄主义,不渲染壮烈牺牲,反而将镜头对准一群衣衫褴褛、满身虱子的溃兵——他们是从缅甸败退的散兵游勇,是躲在禅达收容所里的“人渣”,是连军装都凑不齐的“炮灰团”。
《宜昌记忆》:抗日战争 宜昌沦陷日文|王志敏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6·12”是抗日战争宜昌沦陷日。1940年日军攻占宜昌,是枣宜会战的最后阶段。研究表明,实际上在枣宜会战之前,日军早有攻占宜昌的蓄谋。
1941年3月30日,19集团军各部继续展开对大贺茂残军的追击。在《上高会战敌军官佐伤亡判明表》中,这一天战斗,105师官兵击毙的唯一一个可以查到姓名的日军军官,是在龙岗圩被击毙的216联队少尉小队长丸尾。
我的团长中,溃兵在远征缅甸前是从未尝过胜利滋味的,张迷龙11年前经历东北军溃败,便在禅达做起了土霸王,孟烦了最后一仗不得不装死却被捅穿了右腿,林译这个少校连战场都没上,所以溃兵有理由摆烂,因为他们不知什么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