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曾在《温热条辨》中说:“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也就是说时间久了,体内的湿会生热,热就会伤阴,即古人称的湿火。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湿?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湿,又称湿邪,它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摘要: 本文简述湿病的源流和病因病机,认为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从男科湿证的临床表现入手,探讨治湿法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提出利小便、理气为先、协调升降、滋阴祛湿等治疗方法,治湿宜守,湿性黏滞,难求速效,故认准之后宜守法,同时善后调理,注意饮食,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中医对滑脉的描述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就是指我们摸到的脉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这么流利迅捷,滑脉的出现是体内有痰浊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痰”的主要依据之一。水湿痰饮的形成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
近两年,特别流行祛湿。湿是中医外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种,相比较而言,湿的治疗是最难的。湿邪大体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多余的水,而成人体重的65%为水,正常的水和湿邪胶漆一体,敌我难分。即使药证一致,药量偏小,则难以根除,药量过重,则容易损伤正气。
某日,有一位姓金的男性患者求医于叶天士,实际上,这位患者与叶天士的交情颇深,不幸的是患上呕吐反胃这样的病证,这一吐就是好几年,期间没少看病,但是问题也未解决,于是想到了名医叶天士,不远千里从老家洞庭赶往苏州,请叶先生诊治,有朋自远方来,叶先生当然是不亦乐乎了,金某说清来意,先生为他详细四诊,待诊疗完毕后,叶告知金某说“您这个病是肝胃不和造成的,用舒肝和胃的方法就可治愈”,当下,就开具了一张泄肝和胃的处方,金某就连续服用这个方子数月,结果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呕吐频繁导致周身无力,形体痩削。
中医有水气、湿气、湿浊、饮证、痰浊、痰证的病证,尚有四者组合成水饮、水湿、湿痰(痰湿)、痰饮等。中医认为水的输布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而痰又有广义、狭义之别,因此,临床经常涉及相关病证的诊断。诸君在四者诊断或鉴别诊断方面有何高见?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