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修践行道法的过程,深切地感受到南宗张伯端《悟真篇》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吕洞宾的《指玄篇》❗。前提是在实践中能够深切的体验到诗词所写的内容,就可以感受到《指玄篇》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修真已“功成名就”以后才着笔写作的!
《悟真篇》是为宋代张紫阳真人所著,是一本讲道家丹道内功的重要典籍,也是南宗的开山之作。形意拳人多有将《悟真篇》中关于三体的四句口诀拿来用作形意拳“三体式”的口诀,而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核心根本,可谓“万法出于三体式”,这说明了形意拳从创立之始,即开始探究内家拳术与道家内功的融合,所以研究形意拳就要研究形意拳的内功,就要探讨形意拳之思想。
其所著的内丹经典《悟真篇》,在道教传统命功的基础上,引入儒家“穷理尽性”和佛教“达本明性”的心性修养方法,形成“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南宗丹法,影响极大。《悟真篇》更与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
然而人类受七情六欲的影响,不神之神的真心,会逐渐隐退。在丹道入门之前,修真者先要做到的,是要把世情勘破,是要把凡夫俗子难以摆脱的爱欲情仇,从尝探的经历中走出来,甚至要做到“见色不色”的境界,才能放下万有,去一心修行。
曾有道法修行的爱好者,对南宗张伯端《悟真篇》中的这首诗词,问我是什么意思?以我实修道法的体感体悟认为,诗词所表达的应该就是,任督二脉间衍接时修炼运作的体悟,作者张伯端阐述了此节点的修炼依据,随后以问句的形式“总是乾坤妙用,谁人达此真诠。阴阳否隔即成愆,怎得天长地远”,着重提示了这个节点通畅的重要性❗吕洞宾在《百字碑》中也曾描绘了这个节点通畅的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