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伊始,我怀揣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念,成为中国教师报暑期共读活动领读者中的一员。大学时,我闷头读的第一位教育家便是杜威。从此,我便对他“情有独钟”。而如今工作第四年的我,再读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也需要颠覆现实的思维,更需要沉浸文本的专注。
作者:苏北有一年陪客人去黄山,在光明顶的一座小亭子里躲雨。这座亭子叫“行知亭”。在山顶光秃秃的山岩之上建一座亭子,殊不易。亭子形制简洁,四根石柱,四个飞檐。廊柱有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的名言。
在教育经典《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作者杜威挑战了传统教育的权威,提出了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本次暑期共读,许多教师都从这本书深刻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发,并将相关教育理念努力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拥抱书籍,热爱阅读。
五四运动后,教育家很注意引进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杜威在中国至少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陶行知,另一位是胡适,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夫妇来中国讲学,全面介绍了他的教育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其产生和形成过程中,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与文化教育改革实践,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以“欲运我灵思与世界学术接触”(叶圣陶语)的开阔视野和中国气派,对西方早期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了本土化借鉴、创造性转化和跨时
在教育思想史上曾有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给出自己的回答,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谈到,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心灵发生转向的人,用动物学隐喻来表达这个思想,就是我们的心灵从低处转向高处,从虚假转向真实,从黑暗转向光明,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关注的是高处、真实处、光明处,他就受过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