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边凡看世界”用镜头带你乘溜索去横跨怒江大峡谷!溜索是怒江境内很具代表性、典型的原始交通工具,至今仍然普遍使用之中。溜索过去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文|盖迩说编辑|盖迩说2007年,一个云南马吉乡女孩余燕恰“溜索过江”的报道,震惊全国!这里的溜索,可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徒手攀过那条悬空的索道,下面还是湍急的怒江。面对这唯一能出山的交通方式,马吉乡的孩子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上学。
在一个偏远山村,孩子们想要上学必须要学会溜索道,稍不注意,脚下的湍流河水随时会夺走生命。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养活家里,奶奶因为身体不好,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因此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操持着里里外外。
如果娃娃出了事那该怎么办,就在这时阿香溜着索道放学回家了,在知道奶奶生病需要找医生时,阿香又一次溜了回去,可当阿香找到医生时,医生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个地方,每次出诊都得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医生已经受够了这个偏远的小地方,阿香扯着医生的衣角瞪着大大的眼睛楚楚可怜的看着医生,医生的心软了下来决定前去看病因为事情紧急他们必须溜索道赶过去,可是医生却迟疑了因为恐高上次溜索到差点没把他吓个半死但是看着又一次祈求着自己的阿香,医生还是咬着牙答应了下来,还好奶奶的病不是很严重小中风根治是不太可能了,只能慢慢调养。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不知道大家还记得17年前云南怒江上的那个溜索女孩吗,她如今已经25岁,在怒江州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快两年了。从大山里出来的她,终究是选择了回到大山里去,她在医院里不仅干活麻利,同事领导都说她好学,人也不错,从不出错。
时间回溯到2007年,一则云南怒江边上,孩子们每日需要靠一只滑轮、一根绳索“飞渡”过江求学的线索吸引了江苏电视台的注意,包括王小蓓、于平、戴玲燕、陈振宇在内的四人报道分队,联合云南电视台记者一同前往两千公里开外的怒江峡谷深处寻访,随后,全国20多家媒体联动,一场关于“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的公益行动开启了。
盛夏出游去哪里?人多拥挤的网红景区,立刻被我们一致抛弃。决定开车自驾进云南——走怒江,闯荡一下传说“最难走”的219国道,去体验一下“丙察察线”(指滇藏公路建设里滇藏新通道里面的丙察察路段,即丙察察公路)的滋味。途经云南怒江州,我们就一直沿着怒江大峡谷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