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2月4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在这个时节昼长渐暖,阳气开始生发,新陈代谢增强。在这个节气里,养生需注意些什么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吴粮葶、牟宏宇、张顺玉3位专家提醒大家,需防“三病”、捂“三处”、品“三菜”。
进入春天已经有一段时间,却没有想象中的微风拂面,凉飕飕的春风吹在脸上反而有些许“冷酷”。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有梨花雪”。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寒气侵扰。此时也是受凉的高发期,所以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秋冻”是指在天气变暖时不要急于换掉棉衣,天气变冷时不要突然穿得过多。不仅如此,春天要“捂”,也得讲门道,捂对部位,能起到养生保健作用。春捂时第一个需要保暖的部位是头颈,这样可避免因头颈受风寒带来的不适,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
“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时节,气候多变。此时,人体阳气随自然生机而渐趋于表,腠理舒展,抵御外来风寒的能力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所以民间一直有“春捂”的说法。“春捂”得法,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病概率。如何科学“春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应该怎么“捂”?饮食上要注意什么?“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那就一起来看看吧!划重点为什么要01 “春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
俗语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当下时节阳气渐生,但寒意未完全退尽,需要小心风寒邪气趁虚而入。除了别急着脱衣服,还要“捂”好这几个穴位,稳固阳气,有助避免感冒、哮喘、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春季高发疾病。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注意这3个部位#:颈项部、腹部、膝足部。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的时候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来源:【大河健康报】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为什么饮食上也要“春捂”春捂要护好哪里?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1、为什么要春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