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1953年,一部名为《草原上的人们》的电影在全国范围内上映。60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或许已被许多人遗忘,但电影中的插曲《敖包相会》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其中,民族政策成为了中央政府率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来源:肃北文史(第一辑) 文:郭舜从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谈起“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为什么还不到来哟……”这首悠扬、深情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不知道牵动了多少青年男女的情丝。
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子”,也有译成“鄂博”的,它并不是蒙古包,而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常常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神树),柳枝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片中插曲《敖包相会》一时风靡祖国大江南北,其实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敖包相会》不仅描述了辽阔草原上美好的景色,而且还表达着在广阔草原上发生过的经典的、最美的爱情。这首歌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一曲《敖包相会》使得内蒙古的敖包名扬天下。去过内蒙你就会知道,原来此“敖包”并非蒙古包,而是一种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的实心的包状“建筑”。在敖包上面,竖立有木幡杆,上面挂有一些五色彩带。在蒙古语中,敖包就是“堆”的意思。它通常建在山顶、湖畔或者滩中醒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