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翻译,基本意思没毛病,但是,也就是一段文字,我想,任何人看到这段文字也不会有特别的想法或理解,它只是论语中的一段文字,文白对照,翻译成了白话文,仅此而已,不再评价了。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杨伯俊】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民众,百姓只会让自己免于刑戮,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义来教化民众,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匡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令法度来引导,用刑律惩罚来约束,人民可以免于作恶但没有耻于为恶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用礼义仪规来约束,人民不但会有耻于为恶之心,而且会不断自觉向善。”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会因害怕而免于犯罪,但不会觉得犯罪是一种耻辱;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耻辱之心,还能纠正自己的行为。”
释义:孔子说:“以法教来治理国家,以刑罚来威逼百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人们就会想方设法逃避刑罚,并且不会以律令来自我约束。以德教治理国家,以礼来教导百姓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人们就会听从教导,并且还能自我匡正。”
《论语》解读二百则之第十六则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处:《论语 为政篇》第三则注释道,通“导”,犹引导。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整齐划一,人人平等。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孔子说:“以政令来指导百姓,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然害怕刑法,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百姓,以礼治来约束行为,百姓有羞耻心,还能走上正途,不会出轨。”
酷吏列传序.司马迁【原文】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