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5岁的初三男孩,正上着课,突然就站起来,朝窗户走去,意图跳楼。心酸的是,经过调查,那位男孩并未受到什么“伤害”,学校宽容,老师和蔼,父母也很注意家庭教育,说到原因,孩子哀莫大于心死地说:“觉得活着没意思。”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扩大由中国计生协、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2022年度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健谈》健康好家风系列微直播活动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健身运动、合理膳食”这3个家庭健康话题,分别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大家解读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也针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场互动答疑。
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总是感到空虚、焦虑,找不到人生方向感到迷茫、无意义…作为一位面对工作、生活总是能量满满的“过来人”,她从自己如何踏上心理学研究之路谈起,分享了保持研究热忱的秘诀,以及她在研究中总结出的三个对抗空虚的方法,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每个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中国孩子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父母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在庆典上作了题为“教育就是改变大脑的过程”的主题演讲。在他看来,教育是纵贯一生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认识自己的大脑、改变自己的大脑的过程。上了某“大脑”电视节目以后,魏坤琳经常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教我开发一下我孩子的大脑,让他变得更聪明一点?”魏坤琳的回答出人意料:“什么是开发大脑?我都不太清楚你说什么。”
大家好,我是田静。不得不承认,现在小孩的知识面,真是越来越广了。你能想象到,一个6岁的小朋友把一个北大的心理学教授直接问懵了吗?最近在一场活动上,一位北大心理学教授吐槽了一件事,他叫张昕,有一天,他孩子问:爸爸,你知道什么是非牛顿流体吗?
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娜,副主任医师,湖北医学会精神病学专家徐英等一晟心理专家就缓解社区工作者长期、持续的工作和家庭心理压力,及时补充心理能量,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作了针对性指导。
阅读书目:《自驱型成长》第一章。时间:D1。随着《脱口秀大赛》第三季的开播,“北大废物”李雪琴火了,一时间圈粉无数。她的火,除了脱口秀说得好,还有几个反差极大的标签:搞笑段子手,北大学霸,抑郁症患者。也许你难以置信:怎么成了“天之骄子”,还会抑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