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萨特的《厌恶》(又译《恶心》)刚被介绍到国内时,存在主义立刻就成为了青年人之间的热门话题,人人言必称“荒诞”“自由选择”。评论界随即指出,《厌恶》表现了现代西方的颓废。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社会格格不入,萨特笔下的人物则是与自我格格不入。
本书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写作于1946年的哲学论文。萨特强调存在主义不是一个悲观的哲学,也不是一个主张混乱的哲学,而是希望在悲观和混乱当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的自由的哲学,而是通过人的自由和责任将社会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萨特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他以其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品,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初的哲学界崭露头角。1943 年,他出版了长达 600 多页的《存在与虚无》一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影响力。
《迷宫:一场存在主义历险》[法]本·阿尔冈 著黄金狗 译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一只小老鼠被抛到迷宫中,它每日醒来,要做的就是追逐奶酪。追逐奶酪就是它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有一天,它醒过来开始思考,为什么必须追逐奶酪?除了追逐奶酪,它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心给一群名人上文学课,讲到作家萨特,木心说:“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萨特是谁?
早在14世纪,这种思潮就已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5世纪以降,开始逐渐辐射至欧洲乃至其他地区。特别是两位重要人物:萨特和渡边一夫,他们都曾在不同时期深刻地影响大江,这些影响亦如实投射于大江的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