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是逆潮流,《吐槽大会》是顺潮流,我两个都上一上,做个风险对冲。”“如果亚里士多德走到柏拉图的房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时候,请问张大大,这个屋里一共有几个人?”“以为CP(搭档)是一种期货,不过也差不多,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
高晓松对这个时代是包容和妥协的,从《晓说》到《奇葩说》,完成了质的蜕变。许知远面对俞飞鸿时不安和局促的细枝末节,被镜头一一记录,仔细看完那段采访,深感俞飞鸿情商之高,对各种提问,回答的滴水不漏,连表情管理都十分高级,全方位碾压总想让俞飞鸿放下戒备的许知远,其实在那期《十三邀》里,
《中访网》报道: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现为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哲学家。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犀利。
大家好,我是犀牛。最新一期《十三邀》给了我久违的通透感。许知远身边的被访者,是一位饱经风霜,依然保持着绅士风度的老者。深色大衣包裹着清瘦的身体,黑色礼帽下掩盖着双鬓银白,圆形的框架眼镜下,是一双越过真理、看透世界的锐利眼神。老人步伐很慢,缓缓走进屏幕,从历史中走来,从真理中走来。
曾几何时,许知远是群嘲的对象。似乎每一个对谈嘉宾:费翔、马东、李诞、俞飞鸿、木村拓哉等,都能成为“照妖镜”,折射出他陈腐、顽固、笨拙、油腻、尴尬、矫情、装X、自以为是的一面。但近一两年,他的风评悄然间逆转了。
这是不时会被提起的问题。尤其是当这一期的《十三邀》效果不如人意,或是许知远被嘉宾“吊打”时,就会被提起。曾有朋友对我戏称:《十三邀》就是许知远老师自我献祭的节目,每集节目被嘉宾吊打,以自我之愚蠢,映衬出嘉宾的智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郭德纲说,相声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类似脱口秀综艺的舞台上“拼文化”,会被认为没有流量,但文化人偶尔来一次,让娱乐圈观众换换口味,也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爆炸效果。
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感慨,门店关门一个多月,是先锋二十多年里从来没有过的先例,“不只我们,很多书店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的困难还不会是短期的,尤其当人们习惯了网上消费,未来实体书店的客流怕是堪忧。我现在看着空空的书店,真有点心碎,有点心痛。”
对许知远有印象是因为《十三邀》,是一档慢节奏的访谈节目,访谈发生在餐桌上,遛弯的路上,没有观众,只有沉默的摄影师,和思想上的火花。随着许知远的追问,受访者思考,结合自己境遇进行思维发散。用某评论者的话来说,节目的观感是“沉浸式叙事探索情感与心灵,强话题建立广度,打破圈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