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层的明令禁止,“校园贷”已经趋于沉寂。然而,早前“校园贷”乱象的后续影响至今还在持续。起因事件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
3月3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树立健康消费观,远离不良“校园贷”。警示称,随着互联网和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大量非银行机构和平台依托互联网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向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这就是所谓的“校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