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比赛当中如果发生了兴奋剂阳性事件,影响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得失,更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形象、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精神!同时,使用兴奋剂也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兴奋剂的危害。
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到一个咨询电话,一个在国外读书的大学生,迷上了健身、增肌,结果在陌生人的引诱下使用利他林和安非他命,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剂量也逐渐增加,且脾气、性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辄发脾气,易怒。
兴奋剂是竞技体育赛事的违禁物质。通过使用兴奋剂,运动员通常能够获得竞技能力的提升,并增加自己获得比赛胜利的概率。这种人为的、不正常的方式不仅破坏了奥林匹克公平公正的原则,也给运动员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8月6日,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发布《关于美国奥运选手埃里扬·奈顿类固醇阳性的声明》,随即引发国际关注。据报道,作为美国奥运田径代表队的选手,奈顿在今年3月26日的兴奋剂赛外检查中被查出呈类固醇(群勃龙)阳性。令人惊讶的是,奈顿的阳性结果被归因于受污染的肉类。
在体育界,有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兴奋剂。今天就当科普一下,兴奋剂是怎么提高成绩的。该类药物具有雄激素的作用,根据《自然》杂志数据,这类兴奋剂在和运动共同作用下可以使男性肌肉力量增加38%,女性服用效果更明显。
每逢大型体育赛事,总会掀起关于兴奋剂的讨论。这不,最近又有外媒拿中国运动员的兴奋剂事件做文章。说什么中国运动员因食物污染导致兴奋剂检测阳性,甚至指责国际反兴奋剂机构(WADA)对中国运动员偏袒,要求禁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近日,马家军又重回大众视野。但这次回归,既不是因为夺冠,也不是因为打破世界纪录,而是一段被遮掩的历史被掀开。由于兴奋剂,那些曾经耀眼的荣耀如今蒙上了一层“雾霾”。在大多数人眼中,兴奋剂是一片充满无穷魔力的药丸,其实不然,兴奋剂不仅包括特定药物,也包括特定技术。
兴奋剂,是一种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也是体育运动中违禁药品的统称。目前,奥运会正在进行中,兴奋剂也多次走进观众的视野,也有外国选手因检出兴奋剂被禁止参赛。很多人可能认为,兴奋剂只与运动员相关,离普通人很远。
“考前吃一片,成绩跳一跳!”高考临近,“聪明药”再次进入了家长、考生的视野。有人声称这种药物能提高专注度、记忆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聪明药”。无独有偶,在前段时间结束的体考中也出现了所谓的“体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