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日讯 老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春回大地之时,许多市民觉得天气暖和起来,纷纷换上轻便的衣裳踏青游玩,谁知乍暖还寒,竟与感冒“碰个正着”。那些把冬衣冬鞋收起来的勤快的“小蜜蜂”们果真是后悔了。
俗话说“春捂秋冻”。近日,我省气温回升,大街上已然穿啥的都有了,但要说的是医院感冒生病的也不少,尤其是儿童。小编提醒大家:气温虽有所回升但早晚温差大,还是要注意保暖,该“捂”则“捂”。比如苏州,昼夜温差起伏是很大的,应该做好保暖工作。说到“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
“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时节,气候多变。此时,人体阳气随自然生机而渐趋于表,腠理舒展,抵御外来风寒的能力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所以民间一直有“春捂”的说法。“春捂”得法,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病概率。如何科学“春捂”?
现在初春时节昼夜变化大,经常听人们说“春捂秋冻”,立春以后也要多穿点,衣服慢慢减。可春捂也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要捂得恰到好处,捂得科学,才能不生杂病。今天,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科的熊静芳副主任中医师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春捂”。为什么要“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季天气忽冷忽热,大街上人们开启了“乱穿衣”模式,不少人因此感冒生病。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春天“捂”哪里却十分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春天哪些部位该暖,哪些该凉,怎么“捂”才能捂出好身体!
民间有句俗语:“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女不冻脚,男不冻背。不单单是脚踝,因为脚离心脏最远,是全身阳气最难到达的地方,而多数女性气血比较虚,会有足部冰凉的症状,倒春寒时节,脚部的保暖就更加不能忽视了。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注意这3个部位#:颈项部、腹部、膝足部。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的时候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
俗语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当下时节阳气渐生,但寒意未完全退尽,需要小心风寒邪气趁虚而入。除了别急着脱衣服,还要“捂”好这几个穴位,稳固阳气,有助避免感冒、哮喘、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春季高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