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中将、少将泛滥成灾相对应的,是国民党对于上将军衔的授予却是慎之又慎,有极为严格的人数限制,以致于像杜聿明、王耀武这样深受老蒋宠信的黄埔系嫡系将领,尽管后来都成为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阶指挥官,但在军衔上也只能在中将的位子上停滞不前。
特级上将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基本沿用了北洋政府的军衔制度,将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和少将三级。1935年3月颁布的新的军衔等级表,正式将国民革命军将官分为五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1935年3月30日《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中规定了国军最高军衔为特级上将。
上将的数量有着严格规定,必须要有了空缺之后才能有新的人晋升上来,条件的苛刻决定了很多人止步中将,所以造成了中将泛滥的现象,截至1949年,国民政府共授予了超过900个中将军衔,从师长,军长到副司令都有,为了提供晋升机会国民党又搬出了老套路,就是咱们上面说的中将加上将衔,相当于准二级上将,同样有数量管控,像胡宗南、卫立煌、陈诚、薛岳曾经都是。
1935年4月2日,首批叙任的陆军一级上将名单,在民国的各种媒体上新鲜出炉,不多不少正好八个。正在成都吃酒的“四川王”刘湘,匆匆看完报纸,找来找去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心中大为郁闷,再喝口酒自我安慰道:罢了,谁让咱没有参加北伐呢?只顾着争霸四川,忘记买原始股了!
#文章首发挑战赛#1948年11月1日,解放军总部发布了《惩处战争罪犯命令》。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包括了国民党各领域的大员。位列前六的分别是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老蒋是头等战犯名单中的一号,这是没有异议的。
国民政府军队的军衔制度,在1935年之前是比较紊乱的,尤北洋时期的国民政府及孙中山时期的南方政府和武汉政府,“将军”之衔授予不大严肃,甚至过于宽泛,象薛岳、熊斌、孙连仲、鹿钟麟等已获上将之衔,军事参议院里更是上将排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