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八路军成功实施的伏击战案例来看,例如平型关大捷,八路军 115 师精准地把握战机,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伏,成功地给予了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一部沉重打击,毙伤日军千余人,而自身的伤亡代价控制在了 600 余人左右,这样的战损比充分彰显了在正确战术指导下,我军以弱胜强的潜力。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22场大规模会战,付出了数百万将士的牺牲。然而,这段历史始终伴随着争议——为何国军浴血奋战,却被贴上“消极抗战”的标签?本文将从战略选择、战役表现、内部矛盾等多个角度,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1940年5月1日日军发动进攻,枣宜会战爆发,当年的6月18日结束,宜昌失守。1938年6月至10月,第五战区以及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在长江南北两岸、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四个省份,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血战,虽然武汉会战以日军攻占武汉而告终,但是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妄想被打破了。
所以在武汉会战以后,日本扶持了汪精卫等汉奸,当然日军将领一般都是疯狂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冈村宁次武汉会战以后冈村宁次采取重点打击中央军,对桂系、川军等地方势力采取分化、诱降的政策,于是冈村宁次在接下来的1939年里,对中国军队发起了一系列进攻,那么冈村宁次能成功吗?
据日本官方统计,其在中国战场阵亡约75万人,但这一数据受到历史学界质疑.中国方面统计,14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歼灭日本40余万人,敌后抗战军民歼灭日本约90万人.此外,苏联对日宣战后在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约100万人.国际上普遍采信的日军阵亡士兵统计数据为230万人,其中中国战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