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7月29日,昆明市东川区牯牛山上云雾缭绕,“趣玩东川,山水碧谷”文化旅游周闭幕式在这里举行。碧谷街道李子沟村广场上,一声发令枪响过后,参加首届李子沟“开花洋芋节”乡村迷你马拉松的300余名运动员开始了7公里的赛程。此次比赛的参赛者最大年龄67岁,最小6岁。
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李子沟村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收机制,2015年至今,李子沟村脱贫人口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45.1%,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多元增收路。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东川区碧谷街道李子沟村特色农产品——开花洋芋已经成熟,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收获这一季辛勤耕耘的成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子沟村背靠海拔4017.5米的牯牛山,拥有无法复制的高海拔气候、纯天然水源、富磷有机土壤。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开栏语:8月的昆明,稻谷旺、鱼儿肥,山乡田野一片生机勃勃。在《昆明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发近一年后,昆明的乡村有何变化?脱贫人口收入如何?
正值春播时节,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李子沟村奏响了春耕“进行曲”,按下了生产“快进键”。这里是知名的“开花洋芋”主产区,农户们早早准备好了化肥和洋芋种,抓住春耕好时节,忙着播种、施肥。农户在田地里忙碌。李子沟村背靠海拔4017.
云南是全国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最多的省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对此,云南制定了“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以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为主线,通过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态等方式破解脱贫群众增收瓶颈。
近年来,碧谷街道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农业品牌战略,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李子沟开花洋、中殿村高山蔬菜、糯谷田无花果、野牛黑山羊、大寨大蒜、洗尾嘎三月桃、起嘎洋瓜尖、紫牛甜杏、中殿高山蔬菜等“一村一品”品牌打造,有效整合了资源,促进了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速增能注入强劲动力,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今年以来,昆明市东川区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项改革,将村集体和村民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让村集体和村民享受到入股分红收益,进一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俗话说:“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冬吃根,人们往往会想到根茎类蔬菜。根,是植物储存能量最多的部位,且大部分根茎类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正好符合冬补之需。立冬过后,位于昆明大观河畔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内根茎类蔬菜品种繁多,成为不少昆明人“买根”的目的地。
光明日报记者 张 勇 徐鑫雨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都说云南绿水青山好风光,却不知山高路远,给刚摘掉贫困帽的云南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重重障碍。云南是脱贫县数量、重点帮扶县数量和脱贫人口最多的省份,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山区群众返贫致贫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