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拍到黄腹角雉的画面 通讯员供图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程报道:近日,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对保护区核心区域的红外相机数据进行分析时,惊喜地发现了黄腹角雉的画面。黄腹角雉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这也是目前在清远范围内第二个拍摄记录到黄腹角雉的保护区。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8月23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了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确立黄腹角雉为该公园旗舰物种,
日前,志愿者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黄腹角雉之所以叫“角雉”,是因为雄性的头上有一对蓝色的肉角,同时喉部还有鲜艳的肉裾。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种,在全国范围内野生种群极少,一般只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山林中,对栖息环境要求高。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因其腹部羽毛呈皮黄色而得名。栖息于亚热带中低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在林下灌丛中活动。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故又被人称作“呆鸡”。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的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林业部门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的活动影像,这也是这两种鸟类第一次在湘东区域被发现。在第一段视频中,黄腹角雉悠闲地在树林里觅食、缓慢“溜达”。
记者今天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科研监测人员近日在查看车八岭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实时上传的红外相机影像时,发现多个红外相机位点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的活动画面,其中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3只雄性黄腹角雉同框的珍贵影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罗徽 通讯员 扶毓芃 黄小易)7月21日,湖南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红外相机时惊喜的发现了两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毛冠鹿。
当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只人工繁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被放归野外。近年来,浙江省泰顺县发挥县域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在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黄腹角雉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暮春时节,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林青翠欲滴、春意盎然,杜鹃七彩绽放、花开满山,山中云雾弥漫、烟波缥缈,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繁殖季节。近日,保护区资源监测人员进行日常观测时,惊喜发现了成群的黄腹角雉在山林中集体“闹春山”的热闹场景。黄腹角雉雄鸟。
从2024年3月份开始,江西省林业局及江西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中国林科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展开了为期四个月的多学科综合科考,并于近日陆续完成全部前期考察,进入最后的研究总结阶段。
红外摄像头如同一双双无形的眼睛,默默地守护着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这片绿色宝地,记录下许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瞬间,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期“绿野寻踪”栏目,借助这些“秘境之眼”,带大家了解“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